国内对“留守幼儿”问题的研究,是在“留守幼儿”的数量急剧上升,幼儿的教育问题成为了全社会的大问题之后开始的。因此,大量的幼儿教育专家将研究的焦点聚集到“留守幼儿”的身上。
根据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集中查询和分析、对中国国家图书馆相关图书进行的分类检索,以及对学校图书馆和资料室馆藏的细致翻阅得知,在我国,关于流动人口的研究也是比较丰富的,但大多集中于社会学、 经济学和人口学等方面,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对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流动子女的教育问题等,而对千随亲流动的子女,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则是近些年开始的,总体研究上突出性的研究成果不显著。
在相关著作方面,2005年,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由叶敬忠、詹姆斯·莫瑞合著的《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一书,主要以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河北和北京市的十个样本村作为研究考察的对象,通过问卷、访谈、比较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心理情感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2008年,叶敬忠、潘潞合著的《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一书出版, 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世界进行了更加深入而全面的调查研究, 客观而真实地展示出了他们当前的生活全景。同年,王秋香编著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困境与对策》一书全面概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并对其形成原因,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对其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但是,这些主要针对学龄期留守儿童而展开的研究,农村留守幼儿只是作为其中的一个缩影或片段而有所涉及,只言片语地带过而已。
在相关硕博论文方面,2006年华中师范大学王青的硕士论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
题研究》以区域性研究,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面论述了学龄期留守儿童的种种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与建议。2007年河南大学王娜的《农村“ 留守儿童“ 家庭教养方式的现状研究—以商水县谭庄镇部分幼儿园为例》对留守儿童不同家庭教养方式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类型划分,指出了不同家庭中留守幼儿存在的各种问题与产生的原因。2008年中南大学彭喜春的硕士论文《河南省农村6岁以下留守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呈现了河南省农村留守幼儿在营养膳食和生长发育方面的基本现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为解决留守幼儿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研究数据和现实依据。但这些研 究大多也是阐述学龄期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生活问题,仅有的几篇学位论文也是从学前儿童的家庭教养和学前留守幼儿的健康营养方面进行的研究,并未发现关于农村留守幼儿教育问题的系统研究。
在相关期刊论文方面,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幼儿的研究也相对较少:1998年1月,张志英在《“留守幼儿”的孤僻心理》中论述了农村留守幼儿存在的沉默寡言、独来独往、我行我素、胆小、娇气、自私、不合群等心理问题,并通过对其产生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一定的解决建议。2007年6月,蔡迎旗等撰写的《黄冈革命老区“留守幼儿”现状调查》《农村“留守幼儿”问题解决中政府应承担的责任》,2007年9月,林蓉、方心清的《农村低龄留守儿童现象分析与思考》,通过对个别地区的实地调查,阐述了当前留守幼儿的生活与教育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归因分析。2007年1月,黄海燕的《“留守幼儿”对当代幼儿教育的挑战》,同年7月何秀玲的《如何做好留守幼儿的家长工作》等文章中也提出了一些更为现实、更为可行的解决留守幼儿问题的具体建议与对策。2009年1月,和建花、谭林、蒋永萍撰写的《全国农村留守幼儿的状况、问题及对策》,以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数据说明,我国目前0-5周岁农村留守幼儿数量已经达到1585万,并指出了留守幼儿在科学喂养、预防接种、亲子交流以及学前教育公平等方面普遍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但这些论述大多较为零散,原因分析也大多不够深入和全面。
国外:在关于人口迁移和流动问题方面,最早由英国统计学家E.G雷文斯坦(E.G. Raven stain)提出的推拉理论指出,劳动力迁移是由区域间的经济利益差异,特别是工资差异而造成的。20世纪50年代以后,相关研究开始活跃起来,如刘易斯(A.Lewis) 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沙斯特德(Sjaastad)劳动力迁移的成本与收益经典论文、西奥多叽舒尔兹(T.W.Schols)的成本收益理论等,这些研究内容大多包括:产生人口流动的原因、人口流动的特点、由人口流动造成的深层社会问题等,对本文研究农村留守幼儿父母的外出打工的原因、流动的特点、流动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但是,国外的人口流动没有类似中国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管理制度的限制,流动人口也没有被标上明显的农村与城市身份标志,因此也很少有类似中国“农村留守幼儿”问题的出现。
在父母对幼儿的影响方面,国外相关的研究也多集中于父母外出后孩子出现的许多诸如烦躁不安、低迷失落、情绪沮丧等心理问题(Dannison)觅父母角色不同对幼儿成长的影响也不同,如父亲对于威严、力量、权威的诠释和母亲温柔、细心、和蔼的潜移默化等,这些研究为研究我国留守幼儿问题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在祖辈对幼儿的养育方面,安娜·贝尔德兰(Anan Beltran)指出,在儿童的父母死亡、无足够经济能力、外出或异地工作以后,由祖父母出千自愿或社会责任而担负起监护照管的职责,以帮助他们能够正常地生活气然而中国农村留守幼儿的祖辈是在其父母外出后不得不肩负起责任,他们大多数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生活与教育观念落后,因此无法切实履行好对留守幼儿的监护责任,在这个方面虽然国内与国外具有极大的反差性,但仍然可以为我国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合国内国外研究现状可见,虽然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铺天盖地,对0-3岁婴幼儿教育的研究也硕果累累,但是对农村0-3岁“留守婴幼儿”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指导,特别是隔代家庭教育和单亲家庭教育的指导的研究还未见研究成果和研究体系。
“留守幼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城市,将自己的子女遗留在农村,使得年幼的孩子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生活在一起。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产物,属于弱势群体。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外国并没有见到这样的群体。“确保开端”项目是英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顺应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需要而产生。它给予儿童尤其是弱势儿童前所未有的关注。“留守幼儿”属于弱势群。因此,尽管英国与我国的国情存在差异,“确保开端”项目的许多思想和做法对于改善我国弱势儿童的现状具有借鉴意义,对“留守幼儿”教育的研究也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