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淮安地区农村0-3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调查研究

申报人:万宏景 申报日期:2022-05-25

基本情况

2022项目管理
淮安地区农村0-3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调查研究 学生申报
创新训练项目
教育学
教育学类
学生自主选题
二年期
通过分析本地区农村0-3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养现状,探索特点,研究对策,寻找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方法、途径,更新祖辈家长教养的观念,改变祖辈家长传统的育儿方法,指导祖辈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育儿能力。并且构建新型的教育模式,力求在淮安地区农村加以辐射、推广,以期在苏北地区起到以点带面的研究、启示及推广作用,使农村0-3岁留守婴幼儿身心得到更健康、和谐地发展。

专业知识非常扎实,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曾参加互联网+大赛,多次参与学校、学院、实践基地幼儿园组织的各种活动并获得多种奖项,能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在教育实践中。

夏如波:1、主持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重点课题:“卓越幼儿教师”培养的支持性实践教学研究,已结题;

2、论文:《卓越幼儿教师培养的支持性实践研究》,《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9.12;

3、2017、2021年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


张曦敏:1、主持江苏省首批本科一流课程一门

2、主持江苏省在线课程立项建设一项

3、参与省高等教育教改重点课题:“卓越幼儿教师”培养的支持性实践教学研究,已结题;

4、主编高校十三五规划教材一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活动指导》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




1.对本项目进行指导,监督,督促本小组成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既定任务

2.对本项目提出合理的方案和建议,使本项目更具有丰富性,可靠性和相关性

国家级

项目成员

序号 学生 所属学院 专业 年级 项目中的分工 成员类型
万宏景 教育科学学院 学前教育(师范) 2021 负责理论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王媛媛 教育科学学院 学前教育(师范) 2020 负责对苏北地区农村家庭开展调研和访谈与研究指导工作
车飞阅 教育科学学院 学前教育(师范) 2021 负责材料撰写
吴宝才 教育科学学院 学前教育(师范) 2021 负责对苏北地区农村家庭开展调研和访谈与研究指导工作

指导教师

序号 教师姓名 所属学院 是否企业导师 教师类型
夏如波 教育科学学院
张曦敏 教育科学学院

立项依据

(1)通过与本地农村幼儿园合作,分析本地区农村0-3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养现状,探索特点,研究对策,寻找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方法、途径,探索更新祖辈家长教养的观念,改变祖辈家长传统的育儿方法,指导祖辈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育儿能力。

2)与本地农村幼儿园的合作,借助农村幼儿园的师资,研究农村0-3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策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探索出培养具有“指导家庭教育”能力教师的有效形式。

3)与本地农村幼儿园的合作,探索新型的教育模式,力求在本地区农村加以辐射、推广,使农村0-3岁留守婴幼儿身心得到更健康、和谐地发展。

1)借助农村幼儿园的师资合作,探索培养具有较强指导农村家庭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的方法路径。

分析本地区农村0-3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养的现状和特点,研究、寻找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方法、途径;

探索多途径地培训教师,提高教师对0-3岁婴幼儿进行教养的能力;使教师不仅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而且具有指导祖辈家长科学育儿的能力。

2)研究入户指导的方法和途径。探索更新祖辈教养观念,提高祖辈科学育儿的能力,改善由祖辈或单亲教养带来的婴幼儿在生理、心理及情感等方面发展的不良影响,发挥教师入户指导的最优效率。

3借助农村幼儿园的师资,探索新型的教育模式。

探索以社区为依托,借助农村幼儿园的师资,做好对0-3岁留守婴幼儿的家庭教育工作的思路,使0-3岁留守婴幼儿在缺失父母关爱和教育的情况下,享受父母般的关爱和教育,促进其身体和心智共同地、健康地、和谐地发展。

借助与农村幼儿园的师资合作,尝试、分析、比较“入户指导”,“早教中心”, “家长学校”等家庭教育指导途径,研究入户指导的优越性,发挥“入户指导”的最优效率。

重点:1、研究入户指导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2、形成入户指导的模式。

国内对“留守幼儿”问题的研究,是在“留守幼儿”的数量急剧上升,幼儿的教育问题成为了全社会的大问题之后开始的。因此大量的幼儿教育专家将研究的焦点聚集到“留守幼儿”的身上。

根据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集中查询和分析、对中国国家图书馆相关图书进行的分类检索,以及对学校图书馆和资料室馆藏的细致翻阅得知,在我国,关于流动人口的研究也是比较丰富的,但大多集中于社会学、 经济学和人口学等方面,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对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流动子女的教育问题等,而对千随亲流动的子女,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则是近些年开始的,总体研究上突出性的研究成果不显著。

在相关著作方面,2005年,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由叶敬忠、詹姆斯·莫瑞合著的《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一书,主要以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河北和北京市的十个样本村作为研究考察的对象,通过问卷、访谈、比较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心理情感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2008年,叶敬忠、潘潞合著的《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一书出版, 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世界进行了更加深入而全面的调查研究, 客观而真实地展示出了他们当前的生活全景。同年,王秋香编著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困境与对策》一书全面概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并对其形成原因,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对其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但是,这些主要针对学龄期留守儿童而展开的研究,农村留守幼儿只是作为其中的一个缩影或片段而有所涉及,只言片语地带过而已。

在相关硕博论文方面,2006年华中师范大学王青的硕士论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

题研究》以区域性研究,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面论述了学龄期留守儿童的种种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与建议。2007年河南大学王娜的《农村“ 留守儿童“ 家庭教养方式的现状研究—以商水县谭庄镇部分幼儿园为例》对留守儿童不同家庭教养方式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类型划分,指出了不同家庭中留守幼儿存在的各种问题与产生的原因。2008年中南大学彭喜春的硕士论文《河南省农村6岁以下留守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呈现了河南省农村留守幼儿在营养膳食和生长发育方面的基本现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为解决留守幼儿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研究数据和现实依据。但这些研 究大多也是阐述学龄期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生活问题,仅有的几篇学位论文也是从学前儿童的家庭教养和学前留守幼儿的健康营养方面进行的研究,并未发现关于农村留守幼儿教育问题的系统研究。

在相关期刊论文方面,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幼儿的研究也相对较少:1998年1月,张志英在《“留守幼儿”的孤僻心理》中论述了农村留守幼儿存在的沉默寡言、独来独往、我行我素、胆小、娇气、自私、不合群等心理问题,并通过对其产生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一定的解决建议。2007年6月,蔡迎旗等撰写的《黄冈革命老区“留守幼儿”现状调查》《农村“留守幼儿”问题解决中政府应承担的责任》,2007年9月,林蓉、方心清的《农村低龄留守儿童现象分析与思考》通过对个别地区的实地调查,阐述了当前留守幼儿的生活与教育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归因分析2007年1月,黄海燕的《“留守幼儿”对当代幼儿教育的挑战》,同年7月何秀玲的《如何做好留守幼儿的家长工作》等文章中也提出了一些更为现实、更为可行的解决留守幼儿问题的具体建议与对策。2009年1月,和建花、谭林、蒋永萍撰写的《全国农村留守幼儿的状况、问题及对策》,以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数据说明,我国目前0-5周岁农村留守幼儿数量已经达到1585万,并指出了留守幼儿在科学喂养预防接种、亲子交流以及学前教育公平等方面普遍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但这些论述大多较为零散,原因分析也大多不够深入和全面。

国外在关于人口迁移和流动问题方面,最早由英国统计学家E.G雷文斯坦E.G. Raven stain提出的推拉理论指出,劳动力迁移是由区域间的经济利益差异,特别是工资差异而造成的。20世纪50年代以后,相关研究开始活跃起来,如刘易斯A.Lewis) 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沙斯特德Sjaastad劳动力迁移的成本与收益经典论文、西奥多叽舒尔兹T.W.Schols的成本收益理论等,这些研究内容大多包括:产生人口流动的原因、人口流动的特点、由人口流动造成的深层社会问题等,对本文研究农村留守幼儿父母的外出打工的原因、流动的特点、流动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但是,国外的人口流动没有类似中国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管理制度的限制,流动人口也没有被标上明显的农村与城市身份标志,因此也很少有类似中国“农村留守幼儿”问题的出现。

在父母对幼儿的影响方面,国外相关的研究也多集中于父母外出后孩子出现的许多诸如烦躁不安、低迷失落、情绪沮丧等心理问题Dannison觅父母角色不同对幼儿成长的影响也不同,如父亲对于威严、力量、权威的诠释和母亲温柔、细心、和蔼的潜移默化等,这些研究为研究我国留守幼儿问题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在祖辈对幼儿的养育方面,安娜·贝尔德兰Anan Beltran指出,在儿童的父母死亡、无足够经济能力、外出或异地工作以后,由祖父母出千自愿或社会责任而担负起监护照管的职责,以帮助他们能够正常地生活气然而中国农村留守幼儿的祖辈是在其父母外出后不得不肩负起责任,他们大多数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生活与教育观念落后,因此无法切实履行好对留守幼儿的监护责任,在这个方面虽然国内与国外具有极大的反差性,但仍然可以为我国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合国内国外研究现状可见,虽然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铺天盖地,对0-3岁婴幼儿教育的研究也硕果累累,但是对农村0-3岁“留守婴幼儿”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指导,特别是隔代家庭教育和单亲家庭教育的指导的研究还未见研究成果和研究体系。

“留守幼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城市,将自己的子女遗留在农村,使得年幼的孩子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生活在一起。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产物,属于弱势群体。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外国并没有见到这样的群体。“确保开端”项目是英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顺应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需要而产生。它给予儿童尤其是弱势儿童前所未有的关注。“留守幼儿”属于弱势群。因此,尽管英国与我国的国情存在差异,“确保开端”项目的许多思想和做法对于改善我国弱势儿童的现状具有借鉴意义,对“留守幼儿”教育的研究也具有借鉴意义。

1. 借助农村幼儿园的师资,分析本地区农村0-3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养现状,探索特点,研究对策,寻找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方法、途径,探索更新祖辈家长教养的观念,改变祖辈家长传统的育儿方法,指导祖辈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育儿能力。

2. 借助农村幼儿园的师资,研究农村0-3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策略,通过教师培训,探索出培养具有“指导家庭教育”能力教师的有效形式。

3. 借助农村幼儿园的师资,本课题强调教师与家长共同参与性,力图强化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践,通过培训、指导、角色替换等形式,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孩子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营造一个社会群体共同参与的农村0-3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育的氛围。

 4. 借助农村幼儿园的师资,探索新型的教育模式,探索出农村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力求在我区农村加以辐射、推广,使农村0-3岁留守婴幼儿身心得到更健康和谐地发展。 

??1.研究思路:

深入调查研究,努力从实际出发,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践研究法,力求探索出适合0-3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使身心得到健康地、和谐地发展。

具体研究思路如下图。




2.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依据研究者对农村0-3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幼儿教师对已有理论和教育经验的把握,针对农村0-3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通过培训、指导、实践、角色替换等相结合的行动研究,帮助祖辈家长更新教养观念,掌握更多的科学育儿的方法,提高祖辈对0-3岁婴幼儿教养水平。

2)文献资料法:借鉴和吸收国内外0-3岁婴幼儿教育、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幼儿教育的研究的经验和成果,运用相关的教育理论、家庭教育理论等。

3)调查法:围绕农村0-3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的调查,获取原始教养信息。

4)个案研究法:对农村0-3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育个体进行深入的考察,从而找出农村0-3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育的有效、最便捷的方法,从而总结出一些家庭教育的规律性。

5)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农村0-3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育的方法、途径,教师入户指导的方法和途径,祖辈教养的模式进行回溯性研究,总结经验,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预期成果

(1)农村0-3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育的调查报告

(2)农村0-3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报告

(3)农村0-3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的研究方案

(4)分享关于农村0-3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育的学习收获和体会的交流汇报

(5农村0-3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报告

(6)农村0-3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育的论文

 1.2022年5月-2022年12月,制定研究方案,建立课题组织,确立子课题。学习相关的理论。调查0-3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积累前测资料,并进行分析,确定研究内容与计划。

2.2023年1月-2023年6月,在分析0-3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的基础上,拟定子课题研究方案,对教师进行科学育儿理论和技能培训。

3.2023年7月-2023年8月,以社区为依托,做好对0-3岁留守婴幼儿的家庭教育工作。研究入户指导的方法和途径,更新祖辈教养观念,提高祖辈科学育儿的能力。

4.2023年8月-2024年6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汇编论文、祖辈家庭教养方法集及其它研究成果。撰写课题总结报告,完成课题结题工作。

本项目团队目前正在参与指导教师课题的研究,在帮助老师查阅资料等研究过程中,对淮安地区农村0-3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项目以及留守儿童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相关理论有基本的了解;参与指导教师课题的部分调研,基本掌握了相关的调查方法,积累一定的调查经验;积累一定的教育观察笔记;学习了相关专业课程和研究方法。这些都为本项目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于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问题研究,周宗奎等2005认为,父母外出务工确实会对儿童的学习造成一定影响。方面表现在学习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课堂学习无法集中注意力,意志稍显消沉;另一方面表现在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学习成绩,留守儿童在父母进城务工后学习成绩有所下滑,经过努力后最多也只能重回原有学习水平。 唐喜梅、卢清2006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容乐观,大多数留守儿童都处千班级中等偏下水平,仅有10%左右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为优秀。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方面的问题研究,曹加平2005认为,父母与儿童长期分离和隔代抚养的局限性导致了儿童在认知、情感、道德和个性方面的发展得不到正常的呵护和教育,从而会造成儿童心理发展上存在诸多缺陷。岳慧兰等2006在对长兴县和德清县422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分析,得出的结果是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性格较为内向,情绪不稳定,在协调性、活动性、细致性等方面与其他儿童存在显著差异。王玉琼等2005提出了“留守儿童综合症”的概念,表示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品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对千留守儿童的问题化研究倾向严重。廖鸿冰(2006认为,留守儿童由亲情缺失,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较为扭曲,他们的道德品质存在问题,表现在留守儿童不服管教,性格伲强,放任自流,违法乱纪事件的发生频率较多等。

关于减少留守问题的对策研究,周汉平2011提出六点建议,一是为城乡劳动力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二是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劳动保障体系;三是强化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通过减少农民工的数量从而达到减少留守儿童数量的目的;四是合理配置城乡基础教育资源;五是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减少农村劳动力人口外流;六是加快土地流转,为农民向非农职业、农村居民向城市市民过渡提供保障。乔润令2002认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是彻底改革城市户籍制度,开放城市户口限制也不会导致城市管理困难。范先佐2005认为,加大各级政府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消除城乡差别。许婕、王征兵2018认为,村干部有责任支持农村幼儿园发展,并关心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发展

已具备的条件:

其一,项目成员已学习了教育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初步具备实施该项目的技术条件;其二本项目的指导老师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能够全程对该项目进行指导;其三,学校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有丰富的文献、藏书可供参考,为项目实施提供了文献支撑。这些已经具备的条件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与完成提供了保障。

尚缺少的条件及方法:

本项目实施本项目实施尚缺少的条件是在疫情期间无法有效开展对淮安地区农村0-3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育的调查研究,获取原始数据有一定的难度;项目成员对研究方法的运用方面还不够纯熟。数据获取方面的困难可以通过线上手段来解决,研究方法的问题会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不断提高。

经费预算

开支科目 预算经费(元) 主要用途 阶段下达经费计划(元)
前半阶段 后半阶段
预算经费总额 5000.00 2500.00 2500.00
1. 业务费 3500.00 用于去农村调研伙食补助 1750.00 1750.00
(1)计算、分析、测试费 500.00 用于数据统计分析 250.00 250.00
(2)能源动力费 3000.00 用于去农村调研指导交通费 1500.00 1500.00
(3)会议、差旅费 0.00 0.00 0.00
(4)文献检索费 0.00 0.00 0.00
(5)论文出版费 0.00 0.00 0.00
2. 仪器设备购置费 500.00 用于研究资料存储 250.00 250.00
3. 实验装置试制费 0.00 0.00 0.00
4. 材料费 1000.00 用于打印调研资料 500.00 500.00
结束